我校“百万大学生留汉”调研团队喜获省级奖项

我校“百万大学生留汉”调研团队喜获省级奖项

我校“百万大学生留汉”调研团队喜获省级奖项

我校“百万大学生留汉”调研团队喜获省级奖项

赋能新质生产力,武软有“数”

文章来源:楚天都市报   责任编辑:gjxy  时间:2025-07-09  点击数:

楚天都市报

6月26日,《楚天都市报》A19版以《赋能新质生产力,武软有“数”》为题,深入报道我校如何将学生培育为符合新质生产力需求的人才。

C7A8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位于光谷腹地

6月23日早上8:00,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下文简称“武软”)2023级现代通信技术专业的92名学生已抵达学校隔壁的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烽火通信”)。当天的课,都在烽火上。

72D0

92名学生在烽火通信上课

“‘烽火课’已经有快两个月了,我们每天摸的都是价值几个亿的设备。”通信2303班学生洪博翰说,他有朋友在武汉一所著名高校学通信,此前也在烽火通信学习过,但时长只有7天,“他很羡慕我们能这样沉浸式地学。”

专业都围着“新质”转

享受独一份儿待遇的洪博翰们,是武软与烽火通信合作共建省级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的首批学生。

据介绍,该项目将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数字通信现场工程师,从事5G网络部署、运维、优化等工作。尤为难得的是,现场工程师班的学生将全部在烽火产业链就业,优秀学生将“直通”烽火——这打破了以往这家名企校招的惯例,可谓别具意义。

CF02

AR数字化技术培训5G基站检查检修

“我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迫切需要大量的现代通信高技能人才,培育他们只能通过高质量产教融合。我们正好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曾在烽火通信当工程师的欧阳才校,现在是现代通信技术教研室教师,他讲起校企间的深厚渊源:2020年9月,双方成立烽火产业学院;2022年,烽火通信、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武软共同完成的“5G承载关键技术及产业应用”项目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3年,烽火通信、华中科技大学、武软共同发起成立“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入选全国首批28家市域产教联合体……

“多年合作,校企双方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为烽火产业链培养海外员工,他们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对我校老师开放。对于合作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双方都很有信心。”他说。

B5A0

D6E8

武软的教室。职业教育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在武软,这样的“专业围着‘新质’转”的革新,不断发生。“身处数字经济重镇武汉,位于聚焦‘光芯屏端网’、生命健康等产业集群的中国光谷,‘数’‘智’是武软的基因。培育符合新质生产力需求的人才,是我校的使命。”武软教务处处长李萍说,学校首先在专业设置上就不追求大而全,近几年每年招生专业数量均在40多个,所有专业都紧密对接湖北省“51020”产业体系、武汉市“965”产业体系、光谷“221”产业体系,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万亿级支柱产业,而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又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EDE8

提升直播技能商直播实训室里,学生们正练习直播,一台AI主播教学评价一体机实时智能分析直播内容,帮他们实时

这意味着,那些看上去很“老”的专业,都新得很。该校电子商务专业有十多年历史,近年来新增了不少新媒体相关课程、内容,学生要学Python、人工智能基础,要会用deepseek写文案,用AIGC做海报、短视频,用AI制作数字人……

“我们专业特别与时俱进,培养的是能说会道、能谋会断、能写会算、能拍会剪的综合型电商技能人才,出口是电商、新媒体等泛媒体行业,工作机会很多。”该校毕业生、现在知名的新媒体运营服务商做运营管理工作的陈龙“工龄”仅两年,年薪已近百万元,他说,他常被老师们邀回来参加人才培养论证会,“行业最新的应用,都会很快出现在同学们的课堂中。”

通往“新质”的桥很多

最近,武汉一家知名科技公司的AI算法工程师周佳爽回母校武软拍婚纱并看望自己的恩师:学校数学教研室主任杨树清。

6CA6

2017年周佳爽(第二排右二)第一次参加数学建模竞赛

“如果我没在大一上学期参加全校数学竞赛,没经过老师们的数模魔鬼培训,我不会拿到湖北省数模大赛一等奖,不会确认自己未来要做算法工程师,更不会坚定‘专升本’和考研的决心,也不会在武汉纺织大学读本科、研究生时如鱼得水,获国家级大奖,发SCI,获评优秀毕业生。”这位武软2019届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说,当初他也曾为毕业后是升学还是工作而苦恼,是杨老师鼓励他继续深造,并邀他来自己班做旁听生学高数,后来,他专升本考试时高数考了94分。

“周佳爽每年数模大赛都回来看老师。他总跟学弟学妹们讲,一次参赛,终生受益。”同时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组委会湖北赛区评委的杨树清笑道,像他这样到武软后被数学老师挖掘、后来成长为算法工程师的学生太多了,“数学好能帮助理工科学生走得更远。其实我校很多学生有天赋,只是以前没有得到重视,天赋没有得到引导和开发。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力托举他们。这十几年来,我们坚持开设公益性质的选修课、暑假培训班,培养了600多名学生,其中八成以上在省级以上数模大赛中获奖。我们的教师团队也越来越大,有11人了。”

E36E

第十六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湖北省共3所院校获得机械类院校团体奖一等奖,分别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和武汉理工大学

如果说,周佳爽的职业路标是数模社团,去年从武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入职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的冷天,职业路标就是精创联盟先锋社。“大一下时听班长说有CAD大赛,中职时我学过,就报名参加了,成绩还行,进了‘精创’,大一暑假就开始备赛被誉为‘图学界奥林匹克’的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冷天说,后面他得各种奖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他因此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方向,现在他打算边把光学器件做好,边深造,边为突破“卡脖子”技术做出自己的小小贡献。

武汉玄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武软2022届云计算专业毕业生丁子恒,也是在18岁走进武软后找到了自己的那座桥。

631C

丁子恒

“通过学校搭建的国家级攻防演练平台,我在HVV(护网杯)网络安全攻防演练行动中首次发现云资源监测盲区,连夜与创业学院高泽金教授探讨解决方案。这份凝结实战经验的技术方案,最终获得他牵头的 50 万天使投资。后来,我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夺金,公司与湖北省教育厅共建‘教育云安全监测平台’,为全省 133 所高校的门户站点提供服务 —— 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个起点:母校构建的‘专创融合’双轨培养体系,是它让一个高中时就尝试创业的年轻人,将个人发展与国家产业使命紧紧联在了一起。”丁子恒说。

更多“新质”基因

D84A

在武软智能网联汽车线控技术实训室,马塞洛·布雷加尼奥利(前排左一)热情与学生们一一握手,祝大家学有所成(来源: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会务组)

今年5月,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湖北武汉举办。走进设在武软的职业教育观摩点的中外客人们,都对其中的智能网联汽车实训室“打卡点”印象深刻。

“这里有百度开发的无人驾驶小车作为教具,学生们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坐在教室里都能学习无人驾驶技术。”巴西职业教育副部长马塞洛·布雷加尼奥利(Marcelo Bregagnoli)深感惊讶,不断询问该专业教师杨时川学校为何能和龙头企业达成如此深入的合作。

“其实我们专业很新,今年才有首届毕业生。但我们专业又很俏,不升本的同学,去年11月就被企业抢完了。”杨时川说,其实也没啥秘密,无非就是先找到高新企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痛点,再和对方深入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这种新订单式培养真正做到了以岗定教定学。为小米汽车做智驾系统数据分析的毕业生王帅说,在校时天天在实战中对接行业前沿技术,走上工作岗位后自然很快上手。

FAF6

该校刚刚成立的人工智能学院,由计算机科学领域国际权威、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揭牌。“我一直在思考,在人工智能这样前沿的领域,高职院校能输出什么样的人才?通过深度调研市场需求、学生情况,我们明确了方向,培养扎根具体应用场景的高技能人才。”该院院长鄢军霞说。

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为例,便分为数据要素、机器视觉、智能产品设计与开发等三个方向,每个方向都有明确的技术领域、落地场景、合作企业、人才需求、合作形式、就业岗位数量——即使是新专业,人才培养链条也完备清晰。

而随着新质生产力发展呈现“四个加快”即创新能力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布局,武软也提前做好了准备。

113F0

去年入职武软的刘立坤老师是武汉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博士,曾是著名科研院所的工程师

2024年4月,该校启动百名博士引进计划,拟在三年间为武软引进计算机、物联网、智能制造、通信电子等专业博士人才100名。目前引来的最牛“大咖”是前华为密码专家组组长、蚂蚁链首席科学家、国内密码科学专家雷浩。就职于武汉地区高职院校中唯二的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复杂零部件智能检测与识别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的他说,学校正在人工智能、智慧交通等领域进行开拓,它们的核心都是数据,“我们在提前布局。”

“我校正在深化科教融汇,推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通过在科研项目上‘融’,促进科技问题项目化研究;在教育教学上‘汇’,促进科研成果的教学化运用;在科技赋能上‘通’,促进教学载体的场景转变。融合信息技术衍生的跨界融合及虚拟仿真技术,有效链接教室和工作场景,便能将学生培育为符合新质生产力需求的人才。”教育部人工智能领域专家、该校党委书记蒋兴鹏说。

Copyright 2018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学院地址: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117号 邮编:430205 邮箱:whvcse@whvcse.edu.cn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1188号  鄂ICP备1101016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