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百万大学生留汉”调研团队喜获省级奖项

我校“百万大学生留汉”调研团队喜获省级奖项

我校“百万大学生留汉”调研团队喜获省级奖项

我校“百万大学生留汉”调研团队喜获省级奖项

中国特色学徒制与实践教学体系耦合的路径

文章来源:《现代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gjxy  时间:2025-04-16  点击数:

一、对接需求,协商共建人才培养方案

中国特色学徒制是解决我国当前人才结构供需矛盾、促进高质量就业的可靠途径。校企合作、一体化育人是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职业院校与企业应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旨归,共同构建实践教学目标,形成校企育人利益共同体,促进校企实现共赢。

面对新时代高层次、复合型、专业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职业院校与企业要共同梳理供需矛盾,紧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发展需求,将企业的技能需求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结合,积极共建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校企在人才培养上拥有共同的追求和目标,形成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新定位,围绕新定位搭建育人利益共同体的平台,遵循职业能力培养规律,构建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确保学校实践教学能够对接企业岗位需求,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如天津某职业技术学院与天津某表业集团有限公司基于填补市场空白的需求,共同提出培养复合型高端制表匠的目标,创建了校企共管、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的育人利益共同体,按照从新手成长为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与工作系统化原则,构建了校企工学交融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创造性地形成了具有天津特色的“六双六定”海鸥学徒制。四川某职业技术学院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接国家信息通信产业发展规划和光通信人才培养的需求,建设光通信技术专业,提出优选“1+N”企业合作,搭建“双主体”协同育人平台,赢得了行业企业的广泛支持,带动了行业协会、三大运营商和其他信息通讯企业的主动参与。浙江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省某行业协会与浙江某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推动建设行业转型升级,对接建筑幕墙行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依托省装饰行业协会,联合多家建筑幕墙行业知名企业,建立“1+1+X”行业联合学院,探索构建了“三四三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量专业技能人才,满足了建筑幕墙行业的发展需求。

实践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当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仅包括对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还应涵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实践教学目标要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最新技术标准相对接,与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明确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技能水平、职业行为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保证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符合当前和未来行业的发展需求。职业院校通过与企业的深入合作,明确各类岗位的技术和技能要求,以此来设定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并根据行业技术进步和企业需求变化,动态调整与实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确保实践教学目标与企业技术发展同步,确保实践教学目标的时效性和前瞻性。

职业院校与企业要在积极实践双方共建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共建实践教学目标,汇聚校企双方的资源形成合力,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从而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相关行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标准引领,协商共研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是校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校企实践教学内容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实践教学专业设置,确保实践教学专业能够对接职业岗位需求,确保实践教学专业课程内容能够对接职业标准,确保实践教学过程能够对接生产服务过程,确保实践教学评价能够对接企业用人标准,确保学历证书、专业技能证书能够对接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实践教学内容要以行业标准为引领,对接企业需求。校企要根据最新行业标准、岗位规范和职业标准,对接行业岗位实际需求和技术人才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彰显企业特色,协商共建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研制专业教学标准。同时,在专业教学标准研制过程中,职业院校与企业的专家要全程共同参与,实现教学内容与培养实践能力的对接。如宁波某技术学院聚焦模具产业需求,通过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并实践了跨学期、全流程、轮岗法的模具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合理设置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创新创业课程以及企业跟岗和在岗实习课程等,加强了核心职业岗位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实现了学徒班在校学习与企业跟岗“双轨”教学不间断运行。沈阳某技术学院与米其林沈阳某公司进行校企深度合作,组建现代学徒制“米其林班”,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将企业岗位能力需求融入课程模块,设置包括岗位技术融合课程、校企文化共建课程、学历企业证书融入课程等,岗位能力标准对接专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校企融合教材,建设基于专业标准融合企业设备技术的应用案例库,将企业文化、岗位技能、社会责任、敬业意识教育与专业课程并行,“米其林班”学生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广西某技术学院与广西某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基于集团化办学思维,建立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在系统调研分析茶叶企业工作岗位涉及的生产流程、生产安排、技术领域和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设置了基于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学徒素质课程、学徒岗位课程、学徒拓展课程三大模块,帮助学徒树立起专业思想、职业认同等意识,提高了学徒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拓展其职业岗位能力。

此外,职业院校与企业要依据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对专业技术、精密工艺和特殊技能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课程设计,促进学徒能够真正学习和运用核心技能。在校企实践教学过程中,学徒的专业技术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专业拓展培养环节需要校企“双导师”和学徒一起对技术相关问题进行研讨,推动学徒在“双导师”指导下完成任务,实现在岗成才。同时,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实践教学内容要突出对学徒精益求精的品质、职业道德、文化传承和工匠精神的培养,要积极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以及在岗培训中师徒传承优势,提高学徒的职业素养,促进学徒传承工匠精神和企业文化。

三、动态管理,共建共享数字资源平台

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和智能信息技术正在不断改变着实践教学的路径。职业院校和企业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共建数字资源平台,提高多维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与机制完善力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字化系统管理是中国特色学徒制与实践教学体系耦合的重要投入点。

在实践教学管理人员配置方面,职业院校的校长与企业董事长负责直接领导,职业院校的二级学院与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负责联合管理,同时还要成立由专业教师、高级技师、工程师等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保障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实现校企共管、责任共担。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还需要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学校、企业与学徒三方的权利与义务,制定详细的管理规程和操作流程,加强多维管理机制建设。

职业院校与企业双方要积极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合作开发,共建在线学习交流平台、数字化校企教研平台、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保障校企实践教学管理的持续性与系统性,减少企业培训与职业院校培养之间的物理界限。通过职业院校与企业双方共建数字化资源平台,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过程的可视化,及时掌握被培养人的成长状况,从而保障人才培养的精准化。如金华某技术学院与中国某投资集团聚焦中小微企业发展,推行“一对多”现代学徒制,以“交流促进融通、交换整合资源、服务提升能力”为理念,构建了资源共享、开放互动的电动工具技术交流平台和网络交互平台,采用“会员制”和“积分制”管理,制定了《现代学徒制管理细则》系列制度及《学徒评价表》《拜师卡》等量表,形成了系统管理制度,保障了现代学徒制的有序实施。唐山某职业技术学院与某集团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建立定期检查、反馈等教学质量监控,以企业岗位任务完成情况作为终结性评价依据,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建设教师、学生、师傅和职工四方共用的网络教学资源库,与企业生产现场设备、学校实训基地配合使用,形成了网络化教学与管理,实现了现代学徒制的信息化。清远某技术学院与广州某美容健身有限公司聚焦校企人才培养规划,建设了基于数据驱动的现代学徒制“智学徒”平台,主要包括日常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构建“智学徒平台+标准体系”的管理方法,实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职业院校与企业要围绕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各自育人资源的优势与可行性,注重系统规划与部署校企双主体育人空间与人员配置,重视管理机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训场地的共建,完善管理制度、管理协调机制和质量监控系统,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与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多元协作,互聘共用“双导师”队伍

职业院校与企业人员双向流动的关键在于知识与技术在校企之间共享,实现学校教育中的技术与企业生产中的技术同频共振。因此,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和企业专业师傅的合作指导。

职业院校和企业协商制定教师(师傅)选拔标准,包括先进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高尚师德与职业素养,通过教师(师傅)选拔标准和自愿原则,选取适合的专业教师和师傅一起合作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职业院校与企业应该共建交流和知识共享平台,建立“教师-师傅”双导师团队。通过丰富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实践教学形式,让师傅走进校园,加强师傅对学生和教学规律的了解,同时让教师走进企业,加强教师对企业岗位、企业文化、最新生产技术等多方面的掌握。在此基础上,推动教师和师傅共同围绕学徒培养、技能提升、工艺创新等内容进行定期研讨,从而进一步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如天津某技术学院与天津某表业集团有限公司为培养高端制表匠,打造校企双教学空间与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学校选聘优秀教师承担文化基础课程与机械大类课程的教学,同时选聘数名高级技师联合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完成钟表类课程的项目教学,企业配备高管和国家级钟表大师、工程师、专职师傅以及兼职师傅完成企业实践教学任务,同时将文化渲染与师傅的言传身教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潜移默化地培育钟表行业突出的“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广西某职业教育集团根据不同茶叶种类技艺学习的需求,严格按照校内配备一位专业教师、企业配备多位专项领域内技能大师的要求,组建形成“1位专业教师+N位企业技能大师”的多导师制教学团队,保障现代学徒制学徒多领域、多技能的培养。广州某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互聘、共用、互培、共育的“双导师”队伍,既有专职岗位实践的校内导师,又有总经理、运营总监、高级管理人员等企业导师,同时企业为每位学徒配备一对一的帮带师傅,校企双导师从知识、技能、素养三个方面确定学徒成长目标、成长计划及具体的实施方案,并通过在岗现场指导、网络和电话指导、微信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学徒达成成长计划。

另外,职业院校与企业可以聘用国内外相关专业的专家进驻校内或企业工作室,促进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协作,为校企师资合作开发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学生创新创意提供具有强大牵引力的火车头。职业院校与企业两支多元化与互补性师资队伍有利于系统、科学、合理地协作育人,共同致力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Copyright 2018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学院地址: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117号 邮编:430205 邮箱:whvcse@whvcse.edu.cn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1188号  鄂ICP备1101016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