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产业学院的国际经验
文章来源:《教育与职业》
责任编辑:gjxy 时间:2025-04-10 点击数:
当前,以美国、日本、德国、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完善的产教融合教育体系,成为全世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典范。四个国家的产教融合发展各具特色、成效显著,为我国产业学院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基于法律支撑的人才与产业精准对接
在发达国家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往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规划高等教育,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引导、支持高校与企业开展合作。例如,美国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成熟有效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政府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的人才培养紧贴地方产业需求。1906年,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赫尔曼·施耐德教授率先提出了“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美国高等教育与地方产业开始融合共生。1965年,美国发布的《高等教育法》从法律上明确了政府以财政支持的方式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1982年颁布的《小企业创新发展法案》鼓励高校与中小企业合作加大技术创新和成果转换,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二、基于利益平衡的产学研融合共生发展
利益平衡、多方共赢是产教融合的难点。发达国家利用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建立了“社会—企业—高校”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产学研合作多方共赢。例如,日本“地域合作开发中心”是实现“官产学合作”的合作机构,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引导、管理和调控作用,其实质是结合地域发展构建产教融合平台,使人才培养契合企业需求,推动产业发展。
三、基于行业学院的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
行业学院作为合作教育的深度合作模式,集合了行业专业标准、职业标准等标准,企业资金、物资、平台等资源,政府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保障,以及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优势,致力于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行业学院是现代产业学院的初期发展模式,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载体,在参与区域经济发展、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美国为例,《创新与创业型大学:聚焦高等教育创新和创业》的发布,明确了高校创新创业的任务和模式,以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德雷塞尔大学多恩西夫卫生学院、古德温研究院为代表的行业学院是其实践典范。
四、基于国际合作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
经济全球化使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成为大学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本国的高等教育融入世界教育体系中,不断优化具有国际化特色的发展模式。例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引入以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为基础的学分体系,成功打破高校之间的围墙,消除国家之间的阻碍,实现了学分的流通互认。